电池中由于电极的动力学过程,物质转移及欧姆电阻所消耗的能量,通常称之为蓄电池的内部电阻(简称内阻),以Ω或mΩ表示。电池内阻是监控电池性能的重要参数,电池内阻与其剩余容量之间存在对应关系,因此一些国外大型电信公司也正在用电导检测使用中的阀控密封铅酸蓄电池的剩余容量。但必须指出,由于影响电池内阻的因素很多,诸如测试频率,荷电状态,搁置时间,电液量,充放电方式及工作环境等。因此,简单地采用电池内阻代表剩余容量是有疑虑的。
2.内阻的组成:
铅酸蓄电池具有小的内阻,是碱性蓄电池的1/3~1/5(对同一容量而言),且由于铅酸蓄电池具有其它的一些特点,使得其在过去一百多年里就得到广泛的应用。
对于一个单元格(单体)蓄电池而言,其内阻主要由五部分组成:连接部分(含极群总线和端柱),电极活性物质,板栅,隔离板及电解液。对于正极多孔的PbO2其比电阻类似于半导体物质,可达740mΩ.cm,而负极海绵铅的比电阻为18.3mΩ.cm,可见正极活性物质PbO2引起的欧姆电阻是负极海绵铅的40.4倍。起动用蓄电池在-18℃起动时,其内阻约为2.05mΩ/单元格,其内阻分布如下图1:

3.内阻的影响因素:
影响蓄电池内阻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下列几点:
3.1电解液浓度(密度)

硫酸溶液的密度与比电阻的关系见图2。由图2可见,密度在1.2~1.3g/ml之间比电阻最小,因此各类铅酸蓄电池电解液在完全充足电时,其密度位于其间,以得到较低的内阻。当电池放电过程中,随着电解液密度的降低,比电阻随之增大;当低于1.10g/ml时,比电阻急增。
3.2电解液温度:
电解液温度对内阻的影响见图3。由图3可见,内阻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以20℃为基准,
每降低10℃,则内阻增大12%~15%;温度趋于越低,内阻增大的幅度加大。这主要是由于硫酸溶液的比电阻与粘度增大的缘故。